张永义:

勤耕谦育四十载创办日语新专业

期次:第260期    作者:郭莹玉,高雪倩   查看:583








  张永义,1955年生人,甘肃省合水县人,中国共产党员。本科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学院日本语言文学专业,研究生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。1978年分配到甘肃工业大学(现兰州理工大学)工作,是兰州理工大学日语学科专业带头人。曾任学校外国语学院书记兼副院长,甘肃省高校高级职务翻译系列评委会委员、甘肃省高校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外语学科组组长、甘肃省外语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。
  在校期间,张永义主要从事日语语言学、词汇学和教学法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,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,主参编教材5部,主持参与教学科研立项20余项。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,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,机械电子工业部“三育人奖”先进个人,机械电子工业部优秀科技青年,甘肃省优秀教师“园丁奖”,甘肃省教学名师,甘肃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,甘肃省外语教学研究会优秀论文科研成果二等奖,日本国际交流研究所优秀指导教师奖等荣誉。
  40年的工作生涯,张永义勤勉耕耘在教学科研一线,培养了大批日语人才,科学研究成果丰硕。在他的讲述下,记者仿佛身临其境,进入了张老师不凡的工大岁月,感受到那份炙热的激情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大土包、土操场没有动摇他从教的信心

      张永义本科毕业之后,按计划分配到第一机械工业部,之后到甘肃工业大学任教。他说,当时兰州的整个城市环境以及工大的办学条件,确实没法儿与东部的城市与学校相比。
  当他背着沉重的行李,从火车站到小西湖下车时,发现没有通往学校的公交车。一路打听,他一直走到了甘肃工业大学。张老师笑着回忆道:“当时学校大门左侧都是大土包,一号楼前这条路两边全是土路沿,几乎看不出柏油路来……星期六晚上看电影,就在现在本部篮球场。当年全是土操场,人们早早搬来砖头当座位占位置,不刮风还好,一旦刮风可想而知……”。一时间,他曾心生疑惑,这真是一所大学吗?
  一段时间后,甘肃省准备筹备成立外事办,人才急缺,要调张永义去那里工作。知道这个消息以后,学校领导和教研室老师们的真挚挽留,让他最终铁了心留在这所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学校,为他热爱的三尺讲台奉献一生。这一留,就是40年。40年间,他见证了工大的风雨,也见证了学校发展的每一步。
  特殊的第一堂课,坚定了创办日语专业的决心改革开放急需外语人才,尤其是学校的理工科老师需要出国学习深造,上课培训任务量大。刚开始,张永义主要担任全校教师的日语教学。他说,当时的外语教研室是“十几个人来,七八条枪”,科班出身的英语老师没有几个,大部分是从土木、中文改行过来的年轻老师。老师们的课堂教学,都靠自己摸索总结。
  张永义记得,他第一次走上讲台是在一号楼的阶梯教室,面对的是学校近百名的教职工。在短暂的局促后,他深吸了几口气,回想着自己老师的讲课方法开始上课。由于大学时代打下了扎实的粉笔字功底,当他写下漂亮整洁板书时,全场“学生”为之震惊。一节课下来,汗水湿透了他的衬衫。就这样一次、两次慢慢累计下来的讲课经验和老教师们指导鼓励,使张永义一天天成熟起来。
  1995年,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,张永义萌生了想在工大开办日语专业的想法。万事开头难,日语专业的建立在甘肃省是一片空白。申请建设的过程中,张永义得到了学校的支持,针对如何做好师资队伍建设、制定学生培养计划等,不断外出培训调研。当年,张永义利用假期拜访毕业的学生,苦口婆心地希望他们留在工大,为西部发展做贡献,从学校的发展前景到待遇问题等,语重心长,不厌其烦。通过不断地努力,经甘肃省审批,教育部备案,1999年,甘肃工业大学日语专业破茧而出。
  如今,学校已招生了19届日语专业学生,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人才。没有一份努力是苍白的,经过多年的奋斗,学校的日语本科专业在甘肃省最早创立,师资队伍实力也是甘肃省高校最强。学院现有中国日语教师12名,其中,张永义是甘肃省唯一一名日语学教授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,他对学生如数家珍
      张永义说,他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学生们一天天在学识、言行、思想上的变化进步。他印象尤为深刻的是,第一届学生中,一名已经大四的学生,无论刮风下雨,每天早上七点到八点,在一号楼四楼的天台上,雷打不动的读书、背外语,一直坚持到毕业。当时那个学生学习、钻研劲头,让他至今难以忘记。还有一名1998年招收进来的定向生,家庭非常贫困。但是每天学习到凌晨一点多。毕业后,该学生被美国、英国、加拿大的几个大学同时录取。
  “40多年的教学过程中,我们培养出许许多多的优秀人才。我觉得二本院校培养出的学生水平不一定就比重点院校的差。我们的学生有考取联合国同声翻译的、有在商务部做翻译的、有在新华社工作的。有一位学生,当年去中国机械进出口总公司做翻译,取代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的学生。还有的学生考取了京都大学、名古屋大学等国外有名大学的研究生等等。”张永义如数家珍:“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。作为一名老师,不仅要对教学工作舍得投入,还要潜心做学问,潜心研究教学,爱生如子。师生情谊深似海,学生们以后一定会感激老师的。”
  为了学生们更好的发展,了解日本文化,打牢学习基础,张永义直接与日本的高校和语言研究所联系协商,让学校学生参加日本的日语能力考试。日语系的贾永胜老师作为张永义曾经的学生,现任教于兰州理工大学日语系。谈起张老师时,贾永胜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:“张老师是我当初选择职业时的指路明灯。”
  贾永胜回忆说:“记得当时,每节课张老师都会为我们安排一些日语口语训练的演讲,演讲稿每次都会做反复的修改,确保每个人都理解其中的语法,这些做法确实对口语提升帮助很大。张老师还经常鼓励大家积极参加中华日语大赛等各种竞赛,尽可能的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知识。”当年,他参加一项中华日语大赛,一个月的时间里,张老师每天指导,不厌其烦地纠正他的口语发音。他笑着说:“那段时间,我的舌头都是发麻的,但是张老师却毫无怨言……”张永义则说,课后与学生交流,给他们辅导帮助感觉到自己都年轻了许多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老骥伏枥,岁月有痕他仍奔走在教学一线

      教育工作是一份崇高的事业,张永义为教学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与激情。如今六十多岁的他,仍然奔走在教育教学一线,为博士生教授第二外语,担任学校教学督导团的专职委员,用自己常年积累的教学经验,帮助同学们在枯燥的课堂里寻找乐趣。
  谈起自己的教学思考,张永义格外兴奋:“一是提前几周甚至一个学期备好课,做好充分的准备;二是提前五六分钟以愉快的心情走进教室;三是注意着装;四是板书设计要合理规范,字迹正规清晰;五是讲解要有激情,声音洪亮,特别是重点部分,分析的时候,要逻辑性强、层次清晰仔细,讲明因果关系;六是掌控课堂,要眼观六路、耳听八方。遇到枯燥的理论,设法结合实际生活中有趣的案例,吸引学生的注意力;七是根据不同年级或班级,不断探讨研究教学方法;八是课后进行反思总结,取长补短。”正是如此兢兢业业的付出,张永义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与爱戴。
  二十多年党务和教学双肩挑,张永义乐此不疲。他每天早上七点就已经出现在办公室,哪怕是节假日,也是在办公室忙忙碌碌,敬业奉献的精神为青年教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。白驹过隙,如今的学校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但是每一点进步,都倾注着老一辈工大人奋斗不息的汗水与心血。时光倒回40年,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儒雅的书生,信心满满的坚守在三尺讲台,勤耕谦育,步履铿锵,为实现理想抱负,在兰州理工大学这片热土上,奉献自己毕生的智慧与力量。